Monday, 22 March 2010

中西画家对自然的理解和表现

山水画的心态--宗炳之“畅神”

《中国绘画这棵树》P45
山水画开始脱离人物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是在六朝时期。其时顾恺之绘有《庐山图》,被称为“山水之祖”;宗炳写有《画山水序》,谈山水与“道”的关系,奠定了中国绘画的哲学基础。当时山水画的发展,和魏晋玄学的兴起有关。“以玄对山水”,用山水画体现玄学的意义,而导致山水画的勃兴。



《范山模水》P26
约在元嘉初年,宗炳作了可能是生平最后的一次远游,他“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并且“结宅横山,欲怀尚平之志”。然而其间却不意染病,无奈回到江陵休养。正是这次染疾和年事渐高等原因,令“性本爱山丘”的宗炳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慌--“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于是他决定“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将平生所游,“画象布色,构兹云岭”,“皆图之于室”,在澄怀卧游之余,他面对着那些画壁上的景物,“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就在创作这些山水壁画的同时,宗炳写下了也许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最为经典的一篇文论--《画山水序》。
P27
在文中他精微地描写了他忘情地面对自己亲笔画在墙上的那些山川故友时内心的细腻感受,所谓“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于是乎,他由衷地发出了一番极富震撼力的感叹,并且明确地宣称他画山水画的目的道:“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透纳
于油画创作中运用水彩画的技巧。
对印象派有重要影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